“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访问并发表重要演讲,首次向世界阐明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
“那是一场历史性的演讲,现实意义在今天更加凸显。”当年在现场聆听演讲的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中国国家主席第一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启了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新篇章,成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此后10年间,中国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习主席多次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并就双方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双方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携手谱写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和谐乐章。
“中国为女性做了这么多,支持女性生活质量提升,对女性发展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中华女子学院留学生艾玛·蓬吉奥·纳汉博说。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夫人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因其发展优质教育、帮助女孩和女性自立自强和在减少教育不平等方面卓越的贡献,对人类发展和创造性的执着以及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标和理念的献身精神而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荣誉称号。
自担任特使以来,教授出席联合国“每个妇女、每个儿童”倡议高级别会议、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高级别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特别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倡导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促进非洲女童校园健康教育项目”,旨在支持非洲女童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提高非洲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在尼日利亚,项目团队将北京大学为非洲国家开发的女童健康教育手册《爱小丫》进行本土化;在乌干达,团队研制新版《学校卫生培训手册》和学校卫生服务标准,为女童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资与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专项信托基金,支持非洲女童和妇女数字技术教育发展。中华女子学院承办“埃塞俄比亚女性领导力建设研修班”“汤加妇女经济能力建设研修班”等,助力发展中国家妇女能力建设。
中国各种社会组织以物资援助等方式,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捐建学校、妇女培训中心、交流中心等,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妇女发展。
在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努力下,千千万万名女童和妇女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获得了改变命运、追求梦想的能力和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支持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汇聚起推动全球教育性别平等的强大力量。
同时,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和促进非洲教育发展,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学术发展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城奖学金是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全额奖学金项目,主要支持和资助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学员到中国进行学习和研究。2014年,习主席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宣布,把长城奖学金名额由每年25人扩大到75人。过去10年,共有来自93个国家的512名学员受资助来华学习。学员们对记者说,这一培养人才的项目“影响未来几代人”。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托基金,前两期项目聚焦教师教育,惠及10个国家3万余名教育工作者;第三期项目聚焦高等职业教育,助力培养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术和创新型人才,惠及6个国家12所学校。项目为非洲国家购买并安装了2400多台设备,帮助建立了在线教学平台和数字图书馆,得到广大非洲国家的高度评价,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领域南南合作的旗舰项目。
华为等中国企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不少非洲学生反映,中国的培训“授人以渔”,令他们“变得更有能力也更有自信”。
自2019年3月非洲首家鲁班工坊落地吉布提,中国已在非洲建成10余所鲁班工坊,促进了非洲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来到中国留学和进修,将电商扶贫、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创新做法带回非洲。
STEM教育的普及程度、发展水平、教育成效,对于各国发展科学技术能力、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通过了在中国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10个一类中心,也是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
“STEM教育是适应新科技革命和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教育创新。”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龚克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与对外关系部门外联部原主任杜越说,以人为本,通过提供教育、技能和技术提升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这是中国倡导的发展观、文明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非常契合。正是在共同理念推动下,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深化合作,为世界教育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让教育与数字时代同步发展!”今年3月19日,全球学习者迎来了首个“国际数字学习日”。“国际数字学习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设立的,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支持个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说:“必须积极引导教育领域的数字变革。”
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联动推进、交融共生。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快速发展,数智时代,教育应该向何处去?
面对挑战,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意昂体育平台,汇聚资源、搭建平台,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联通城乡、跨越山海,惠及全球所有学习者。
2015年,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习主席致贺信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9年,合作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习主席向大会致贺信强调,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大会的重要成果《人工智能与教育北京共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2030年教育议程提供指导和建议的重要文件。
2023年,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这是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称赞说:“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确保公共数字学习平台普遍访问和有效使用的杰出举措,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使教学和学习更加普及,为全球数字教育变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国家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也曾于2021年获颁该奖项。
今年1月,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中国举行。会上,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正式上线。这一面向全球学习者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广泛汇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满足全球学习者全面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数智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力创建学习型社会。过去10年,中国12个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北京、杭州意昂体育平台、成都、上海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
实践一再证明,开放合作已成为数智时代推动数字教育变革的关键要素。多年来,双方合作设立了15个二类中心,建立了32个教席/姊妹大学,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活动,持续推动实现2030年教育目标。
4月23日,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在一片掌声中,中国科学家乔杰捧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的奖杯和证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在颁奖时说,乔杰等科学家“不仅增进了大众对科学的理解,而且改善了世界人民的生活、健康和福祉”。
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1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把工程科技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2014年,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习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中国学者先后担任世界工程联合会主席、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和政府间水文计划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把人类健康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意昂体育官网中国科学家陈化兰率先发现了高致病性H7N9病毒,研发的新型疫苗成功阻断了其对人的感染。科学家胡海岚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包括她俩在内,10年来中国4位科学家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国际奖。
把开放合作作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价值准则。中国深入参与《开放科学建议书》《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等一系列重要国际规则制定工作,推动更加开放、透明、协作和包容的科学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8个科技类二类中心,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10年前的演讲中,习主席特意引用这一句,倡导“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10年后的今天,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作用更加不可替代。习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在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
加强遗产保护合作,推动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10年来,中国新增世界遗产12项,总数达57项。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福州举行。习主席致贺信强调:“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展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习主席强调,“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围绕开展更广泛的文明对话发出了倡议。
绵亘万里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丝路精神”正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2017年起,中国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连续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迄今共有137个国家近700名青年参加。2019年,中国政府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资助计划,得到各国青年学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加强语言交流合作,保护语言多样性,让语言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2014年,双方在江苏苏州共同举办世界语言大会并发布《苏州共识》。2018年,在湖南长沙共同举办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
一系列成果为促进各种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注入了活力,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活动意昂体育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思想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得到广泛认同,和平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2023年9月,习主席在会见阿祖莱时指出,中国愿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更紧密合作,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合作,助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阿祖莱表示,希望同中国进一步加强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科学、文化、技术等领域交流合作,凝聚更多国际共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面向未来,双方将一道努力,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本报记者 韩晓萌)